最新录用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模拟气道黏液酸化对其微观结构和流变学性能影响
    钟家缘 石磊 刘磊 刘志伟 俞小卫 邓林红 罗明志
    录用日期: 2025-04-29
    [摘要](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哮喘患者气道黏液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气道黏液黏弹性增加,导致气道黏液外排困难。气道黏液黏弹性除受其化学成分影响外,还可能受其pH调控。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气道微环境会发生酸化,但酸化对气道黏液微观结构和流变特性的影响未见报道。方法:在体外制备模拟气道黏液,将其pH调整到4、5、6和7后,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微观结构,用旋转流变仪检测流变学特性。结果:在近生理中性环境(pH=7)中,模拟气道黏液不能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黏度最低,黏性势能大于弹性势能,对剪切呈现流态性响应;在酸性环境(pH=4-6)下,模拟气道黏液形成了典型网状结构,黏度增加,弹性势能大于黏性势能,对剪切呈现凝胶性响应。结论:酸化导致模拟气道黏液流变学特性从液态性响应向凝胶性响应的转变。本研究提示酸化可能是导致哮喘患者气道黏液堵塞的重要原因,为开发基于pH调控的气道黏液解黏剂奠定相应的实验基础。
    有限元法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玲玲 简琦薇 刘斌 朱柏恺
    录用日期: 2025-04-29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致病机制涉及复杂生物力学作用,影像学与临床检查难以量化关节内部应力分布及动态力学行为。有限元分析通过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可解析关节盘、软骨及骨性结构的应力应变特征,为揭示TMD病理机制及优化治疗策略提供生物力学视角。本文系统综述有限元法在TMD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从模型构建优化、生物力学致病机制到临床辅助治疗手段评估三方面进行归纳,并对未来高精度建模与动态仿真、材料参数确定、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以及完善TMD诊断标准提出了展望,以期为TMD精准诊疗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与参考。
    不同类型及负荷双任务对人体前额叶皮层激活特征及行走稳定性的影响
    武梦旖 邢泽宇 王朋飞 王冲 霍洪峰
    录用日期: 2025-04-29
    [摘要](1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认知\运动)与负荷(简单\困难)双任务步行对人体前额叶皮层激活特征及行走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揭示认知与运动双任务负荷对神经调控机制及步态控制的影响规律,为老年人防跌倒训练和神经康复患者的步态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双任务情境下的运动安全性和康复干预精准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和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同时测量33名健康成年人单任务步行、(简单\困难)认知双任务步行与运动双任务步行时人体前额叶皮层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和运动学参数,并通过运动学数据间接计算出动态稳度(Margin of stability,MoS)。结果: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在困难认知双任务步行激活值大于困难运动双任务步行(F=7.067,P=0.012),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在困难认知双任务步行激活值大于困难运动双任务步行(F=4.831,P=0.035),右额极区认知双任务步行的激活值大于运动双任务步行(P=0.029),右眶额皮质认知双任务步行的激活值大于运动双任务步行(P=0.046),左腹外侧前额叶皮质认知双任务步行的激活值大于运动双任务步行(P=0.039),左额极区认知双任务步行的激活值大于运动双任务步行(P=0.022)。简单认知双任务行走时MOSap小于困难认知双任务行走(F=13.357,P=0.001),困难认知双任务行走MOSap大于困难运动双任务行走(F=8.571,P=0.006),简单认知双任务行走时MOSml小于困难认知双任务行走(F=5.394,P=0.027),困难认知双任务行走时MOSml大于困难运动双任务行走(F=4.703,P=0.038)。结论:双任务执行涉及前额叶亚区的层级化协同调控机制,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优先协调高阶认知任务资源分配。不同类型和负荷双任务对前额叶皮层激活和行走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认知双任务步行时前额叶皮层多个亚区的神经激活强度高于运动双任务,困难认知任务引发前额叶皮层高激活的同时伴随行走稳定性的下降。简单认知双任务行走稳定性优于困难认知双任务行走,困难运动双任务行走稳定性优于困难认知双任务行走。
    斜扳法对骶髂关节及髂腰韧带应力及位移的影响
    周炫宇 汪昱婷 林君龙 陈海云 任启凡 施世豪 王海洲 祁冀
    录用日期: 2025-04-22
    [摘要](2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斜扳法对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 SIJ)及髂腰韧带应力及位移的影响,以探索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指导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正常腰椎-骨盆有限元模型,根据人体真实组织结构对髂腰韧带和关节软骨进行模拟重建。验证模型后,分别模拟垂直压缩、拔伸和斜扳法,分析骶髂关节及髂腰韧带的应力及位移情况。结果:在三种应力加载模式下,斜扳法加载时SIJ关节面的应力(35.174MPa)、位移(0.553mm)及关节活动度(0.62°)均为最大;并且髂腰韧带的总体应力(4.717MPa)及位移(1.6042mm)也均为最大。斜扳法应力加载时,髂腰韧带的总体位移较关节面大,而关节面的最大应力较髂腰韧带大。结论:在三种应力加载模式下,斜扳法对骶髂关节及髂腰韧带产生应力及位移的影响最为明显。推测斜扳法能引起骶髂关节发生轻微的分离和旋转,改变应力分布,但对髂腰韧带的拉伸作用更明显。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坐姿压力分析:基于Swin Transformer的评估方法
    颜威 刘宽 孔令军 朱清广 何天翔 张帅攀 周鑫 奚小冰 房敏
    录用日期: 2025-04-21
    [摘要](2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SLBP)是一种以疼痛和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目前对其病情的评估多依赖主观量表,缺乏客观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采集受试者的坐姿压力数据,结合Swin Transformer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压力数据的cNSLBP病情客观评估方法。 方法:研究招募了100名cNSLBP受试者,利用压敏传感器阵列采集其在坐姿前倾、后仰、左倾、右倾及正坐五种姿势下的压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压力图像。通过数据预处理和增强方法,构建了包含多层次特征的压力数据集。采用Swin Transformer模型对压力图像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并预测病情程度,并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对比。 结果:Swin Transformer模型在cNSLBP患者压力数据集上取得了0.1368的平均绝对误差(MAE),显著优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数据增强方法,模型在样本量有限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强的泛化能力,能够有效区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结论:基于Swin Transformer的坐姿压力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准确评估cNSLB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客观、高效的辅助诊断方式,可更好地指导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诊疗。
    基于局部曲率测量的智能矫形器三维曲面重建方法
    李相龙 郭江真 陶春静
    录用日期: 2025-04-17
    [摘要](2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矫形器在穿戴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形变从而导致矫治力输出错误,为保证力模型的准确性,获取矫形器的三维形状信息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探究适用于矫形器的三维曲面形状重建方法。方法 基于曲面上的局部曲率,将其插值得到曲率延弧长分布并根据 Frenet 标架重建轮廓曲线,最后整合轮廓曲线形成曲面。结果 采用最近邻插值和三次样条插值两种方法所重建 50 cm 总长轮廓曲线的最大距离误差均小于 1.303 cm,形状重建误差均小于0.963 cm。重建曲面均能较准确还原出待重建曲面的形状特征,两种方法的曲面重建平均绝对误差与均方根误差分别小于 0.770 cm 和 0.860 cm,样条插值方法效果整体略优于最近邻插值。结论 所提出的矫形器三维形状重建方法有效、可靠,其适用于形状较为复杂的矫形器三维形状重建场景。
    腕部加压状态下血管及组织力学特性 的影像与数值分析
    作者:姚健 卢泰祺 刘雍陶 宋辉 韩丽莎 贺缨
    录用日期: 2025-04-17
    [摘要](1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 探究生理状态下腕部血管及组织力学特性对示波法血压测量数值的影响。方法 通过磁共振成像获取腕带加压时的腕部断面影像;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测量皮肤、肌肉和肌腱的杨氏模量;并采集受试者测压包络曲线。通过图像处理获得腕部断面,探究各部分组织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比较测压包络特征;采用Abaqus数值模拟腕部组织力学特性对示波法测压的影响。结果 在较低腕带压力下,腕部轮廓与截面积已发生明显改变,随着压力增大这种改变逐渐减小;志愿者的腕部组织杨氏模量存在差异性,与肌肉占比有较大相关性;数值模拟显示组织力学性能的差异会对示波法包络的最大值产生影响,与所测的人体数据结果趋势一致。结论 在压缩时腕部组织的载荷与面积应变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关系,皮肤、脂肪和肌肉对面积变化均有贡献;组织平均杨氏模量越大示波法包络的最大值越小。
    基于数值模拟仿真分析跳台滑雪关键技术的气动力差异特征
    于经伦 杨进 亓朔 张胜年 娄彦涛
    录用日期: 2025-04-17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摘要:目的 跳台滑雪起跳和空中飞行关键技术参数显著影响运动表现,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运动学分析,缺乏针对两阶段气动特性内在关联的空气动力学探究。因此,需探讨起跳至空中飞行动态过程中不同运动表现呈现出的气动特性差异特点。方法 建立具备项目特征的人/板系统精细化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仿真,应用统计参数映射方法对比起跳至空中飞行动态过程中不同运动表现的气动特性差异,包括升力、阻力、升阻比、力矩等;同时选取代表性个案,观察特征时刻人/板系统的压力、流场以及涡量强度分布变化。结果 SPM检验结果显示,远距离组在起跳至空中飞行过程的90~100%获得的总升力显著超过阈值(P=0.02,tcrit=3.29);总阻力虽全程小于近距离组,但结果对比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tcrit=3.44);总升阻比在过程92~100%显著超过阈值(P=0.01,tcrit=3.53);总力矩在过程77~100%显著超过阈值(P<0.001,tcrit=3.33)。飞行距离最远的一跳在动态过程中明显承受压力较小,速度流线较为清晰顺畅,回流涡强度较小。结论 研究发现相较于普通运动表现,优异运动表现具备更优的气动特性效果,特别是在早期飞行阶段开始直至形成稳定的飞行姿态。
    不同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喙突基底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谈绎文 王辉昊 谈钊 张琳聆 郭海玲 张琥
    录用日期: 2025-04-17
    [摘要](2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五种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喙突基底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明确不同方案在骨折断端稳定性及固定螺钉应力分布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精准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联合腱和胸小肌轻度牵拉(50N)、重度牵拉(250N)对喙突产生的载荷,模拟单枚空心钉全骨内固定(M1)、单枚空心钉经喙突垂直部下方部分切出固定(M2)、单枚空心钉经喙突垂直部上方部分切出固定至肩胛冈(M3)、双枚空心钉全骨内固定(M4)以及M5(M1+M3)共五种方案,分析不同方案的骨折断端位移和固定螺钉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双枚空心螺钉固定的M4和M5方案在50N和250N载荷下均表现最优,喙突位移量及螺钉von Mises应力显著低于其他方案。单枚普通螺钉(M2)因应力集中于钉体根部,位移与应力值最高,提示术后松动风险较大。双钉固定总体上要优于单钉固定。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显示针对喙突基底部骨折双枚空心螺钉固定效果更佳,可提供最佳生物力学稳定性,而单枚螺钉适用于简单骨折。螺钉自喙突垂直部上方切出也能获得良好效果,但需避免螺钉自喙突垂直部的下方切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同移植方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刘永辉 韩傲 史艺 张韬 刘刚
    录用日期: 2025-04-14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不同移植方式对血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为优化术后血流分布并提高长期手术效果,选择最优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基于真实患者的CT数据,利用SimVascular软件重建冠状动脉三维模型,并设计了单桥、Y型桥、序贯桥和V型桥四种搭桥方案。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技术,对各方案的冠脉流量、桥血管流量、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振荡剪切指数(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和颗粒相对停留时间(relative residence time,RRT)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 结果:四种搭桥方案均能有效恢复血流分配,但序贯桥方案在桥血管壁面切应力上表现最佳,其桥血管WSS值处于理想范围,而Y型桥和V型桥的部分区域存在WSS不足的风险。此外,OSI和RRT的分析表明,序贯桥和单桥在这些指标上更具优势,表现出更为稳定的血流环境。 结论:不同移植方案对冠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存在差异。本研究表明,不同几何形状的冠脉移植物在血流动力学上存在差异,尤其在WSS、OSI和RRT等关键指标上。序贯桥在长期效果方面具有潜力,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血管失效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解剖结构和病理特征,以优化术后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前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