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14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人体四肢动脉伤端端吻合术后血管顺应性变化
    颉强 黄耀添 赵黎 杨柳 李军
    1999, 14(3):129-133.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33.
    [摘要](195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研究人体四肢动脉伤端端吻合术后血管顺应性变化,为临床修复效果及近、远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信号分析方法随访观察了21例27条四肢动脉伤经端端吻合修复术后血管的通畅情况,应用受约束弹性管模型,利用在体测量的流量波形,分析吻合血管的血管顺应性特性。结果:与正常侧对照,术后血管吻合口与近、远端血管及正常侧血管间顺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血管近、远端顺应性相近(P>0.05)。术后时间≤24周或>24周,上、下肢吻合血管各段顺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时间>24周吻合血管顺应性高于0.7×103/kPa,术后时间≤24周吻合血管顺应性低于0.7×103/kPa,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吻合血管顺应性高于上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顺应性是辅助评价血管伤吻合修复效果的良好的参数指标,对它们的定期、连续观测,有助于评价吻合修复血管的命运。
    2  单层红细胞聚集的分形蒙特卡洛模拟
    康孟珍 曾衍钧 杨海军
    1999, 14(3):134-137.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37.
    [摘要](2359)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根据红细胞聚集的分形特征,首次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了单层红细胞由分散到聚集的全过程,避免了以往模型中的缺陷,并就分形维数与聚集能的关系对聚集机理作了进一步探讨。
    3  中医外治法对骨骼肌连续离心训练疲劳方程的影响
    刘波 张世明 马建 虞亚民
    1999, 14(3):138-143.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43.
    [摘要](211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对兔TA、EDL以及人体肘屈肌连续7天离心训练后施以推拿、牵拉、温水浴、盐水浴和中药熏洗,通过对连续离心训练的作功和力矩疲劳方程的观察,发现推拿、牵拉和熏洗3种恢复方法对连续离心训练的肌肉疲劳有恢复作用。
    4  局部缓慢狭窄幅度径向振荡弹性直圆管内脉动血流的压强和压强梯度分析
    吕岚 许世雄
    1999, 14(3):144-151.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51.
    [摘要](225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文研究了脉动血流通过局部缓慢狭窄幅度径向振荡的弹性直圆管时压强和压强梯度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在局部狭窄幅度径向振荡的弹性管中压强及压强梯度分布与在直圆管或局部狭窄静止的情况下明显不同、而且它与Wormersley数、管壁特征、及狭窄幅度振荡频率有密切关系。此项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分析某些病理和治疗手法等有重要意义。
    5  松质骨的细观力学模型
    刚芹果
    1999, 14(3):152-155.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55.
    [摘要](213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假设骨小梁为各向同性体,采用纤维张量描述骨小梁的结构,给出了松质骨的弹性系数与纤维张量和骨小梁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松质骨的力学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
    6  距下关节压力分布的实验研究
    汤荣光 盛为 戴克戎
    1999, 14(3):156-159.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59.
    [摘要](2371)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实验研究了10具新鲜尸体距下关节压力的分布。利用压敏片测得600N负荷下中立位距下关节的接触压力。结果表明距下关节平均接触压力为19.31.38kgf/cm2,前中关节面和后关节面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压敏片图形显示大部分负荷由后关节面外侧部分传递。文中还讨论了这些结果的临床意义。
    7  中国男性青年人体体段惯量的测算
    姚树人 石岫昆 石秀权 周晓辉 马鹏
    1999, 14(3):160-162.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62.
    [摘要](234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CT成像和图像分析技术,在尸体研究的基础上,对50例男性样本(18~23岁)进行了全身CT横断层扫描、图像分析和测算,获得了样本各体段的长度、体积和质量等惯性参数。进而确定了中国男性青年人体的质量分布。为建立中国人体惯性参数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8  金黄地鼠和SD大鼠全血Casson粘度和Casson屈服应力
    张延芳 班兴敏
    1999, 14(3):163-165.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65.
    [摘要](237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用一元线性回归得出金黄地鼠和SD大鼠全血Casson粘度(CV)和Casson屈服应力(CY)。结果表明:金黄地鼠和SD大鼠的CV值无明显差异(p>005),CY值差异显著(p<0.01)。提示:在疾病、药物等有关红细胞变形性的研究中可选择金黄地鼠和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两者无差异;而在研究红细胞聚集性显著的实验中选择SD大鼠较好,不显著选择金黄地鼠较好。在血液流变学研究中普及和推广应用CV和CY具有重要意义。
    9  改进型分体螺旋式人工髋的生物力学试验与临床应用
    王纪湘 曹雷 王以进 张秀伟
    1999, 14(3):166-170.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70.
    [摘要](227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对改进型分体螺旋式人工髋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研究。在髋关节力作用下,给出了关节、股骨内外侧的应力、应变分布曲线。同时对人工髋进行了强刚度试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与临床应用表明,改进型分体螺旋式人工髋能形成牢固的生物学固定,应力传导合理,不易引起置换后的假体松动与断裂,而且应力遮挡很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10  人工关节磨损颗粒诱导钛合金植入物松动的实验研究
    王友 薛文东 戴克戎
    1999, 14(3):171-174.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74.
    [摘要](2313)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目的:为比较不同人工关节微小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吸收及假体松动生物效应的差异。方法:本实验采用X线摄片骨密度灰度值测定以及植入物推出力学强度测试等手段,对Ti6Al-4V、Co—Cr—Mo与UHMWPE三种微小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结构改变及假体松动作定量分析。结果:统计分析显示,直径2.5微米的Ti—6Al—4V颗粒诱导植入物旁骨吸收与植入物松动的程度明显低于相同直径的CO—CO—MO颗粒或UHMWPE颗粒。结论:Ti一6Al-4V、Co-Cr-Mo或UHMWPE颗粒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植入物松动形成。
    11  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李强一 张秋琴 邵建康 王以进
    1999, 14(3):175-179.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79.
    [摘要](24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取9具成年新鲜股骨尸标本,采用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固定股骨颈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三枚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内固定方法,它比实心螺纹钉、三翼钉在抗压、抗弯、抗扭强度和刚度上占有一定的优势。(p<0.01)。临床22例实践证明,这种内固定方法能加速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较快,是一种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理想内固定器械,值得推广应用。
    12  张应力对兔骺软骨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陈明峰 陈黎华 沈金根 何正瑞 张菁
    1999, 14(3):180-184.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84.
    [摘要](229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张应力牵拉骺软骨促使肢体延长是近年来广为关注的方法。本文采用20只新西兰幼兔新鲜离体股骨,在INSTRON试验机上作兔骺软骨不同张应力下塑性变形断裂和应为松弛性质研究,结果发现离体兔股骨随牵张力的增大或间隙时间的增加塑性变形亦增大,应力随时间的增加而近似呈对数曲线下降。表明以较小的张应力能实现肢体增长而不影响其强度。延长维持张应力的时间可以增大肢体的生长量。为避免应力松弛在不造成骨折的情况下,以高出原张应力作为初始张力较适宜。以期为临床骨延长术提供理论依据。
    13  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的力学性能及对局部血流量影响的比较
    郑远思 陈锡秋 吴雪晖 李起鸿
    1999, 14(3):185-192.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92.
    [摘要](227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了比较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的力学性能及对局部皮质骨微循环的影响,采用材料、尺寸完全一致的模拟骨,分别用两种接骨板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和扭转实验比较二者的力学性能。另用14只山羊,4只正常对照,10只行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后分别用两种接骨板固定。术后3天、2周、4周和9周处死动物,用放射性微球局部血流量测定法评价接骨板下和对侧皮质骨血流量。结果发现:两种接骨板的抗弯能力无显著差异;当转角大于18时,普通接骨板的抗扭能力要高于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普通接骨板板下皮质骨持续缺血,而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板下皮质骨血循环明显好于普通接骨板组,术后2周、4周、9周时分别是后者的2.5倍、9.9倍和2.8倍。接骨板对侧皮质骨缺血是短暂的,术后2周就已恢复。因此,尽管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的抗扭能力稍低于普通接骨板,但它在保护接骨板下血运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接骨板,因而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14  心肌力学与心力衰竭五例心肌炎猝死病理及死因分析
    俞谦铭
    1999, 14(3):193-193. DOI: 10.3871/j.1004-7220.1999.3.193.
    [摘要](232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正>某些平时看似健康而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不易被察觉症状的人,由于某种潜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突然出乎意外的感到不适,尚未被送到医院或发病时无人知晓,即在很短时间(24小时:内急速发生死亡(猝死),通过尸检,有时因个能从大体系统解剖中发现死因,需作病理学检查,其中心源性摔死并不少见。本文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就5例猝死尸体的心脏病理及心肌炎引起猝死的死因机制作分析讨论。一股资料:5例猝死个体,女性1例,21岁,4例男性,年龄分别为32、40、40和69岁,家属均否认死者生前有健康问题,大体尸解未发现各系统有明显病变,并排除中毒和意外等非疾病性因素,病理检查仅发现心脏有病理改变(其它各器官组织除淤血外无特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