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14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人体坐姿与坐椅界面间之生物力学分析
    周有礼 江升修 罗世忠
    1999, 14(2):65-73.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73.
    [摘要](225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坐压一直都是复健和医学工程关心的主要课题之一。许多人因工作或生病需要长时间坐在椅子上。而造成不适,甚至于使得臀部受伤或产生压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及提供有效数据,本研究乃设计-临床评估仪器,用来评估压力分布情形,最后能建议适当的姿势与座垫;此系统包括可调式座椅--可适合不同身高体型特性的个体;量测界面压刀系统及量测臀部轮廓系统。实验结果发现,脊椎受伤者的平均坐压大于正常人,且坐压随椅座角度与椅座靠背的夹角加大,压力也随之减小,而角度的改变对脊椎受伤者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了解到脊椎损伤者,确实容易产生较大压刀,因此有较大可能性得到压疮;因此须搭配适合椅背角度与靠背角度,使界面压力的减小,以达到避免压疮的产生。
    2  模拟正中咬合时的人颞下颌关节力
    胡凯 荣起国 方竞 刘洪臣
    1999, 14(2):74-78.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78.
    [摘要](253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采用Auto-CAD软件及螺旋CT扫描技术与有限元应刀分析方法相结合.考虑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的材料非线性及关节内接触问题等非线性特征,在活体基础上建立TMJ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以计算和分析正中咬合时关节内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
    3  不同直径人皮质骨拉力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石瑾 王兴海 欧阳钧 原林 刘畅 傅群武
    1999, 14(2):79-81.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81.
    [摘要](2273)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直径人骨拉力螺钉的剪切和扭转性能。方法:新鲜青壮年尸体股骨骨干,经深冻后制成直径为4mm、smm、6mm的人骨拉力螺钉,在材料试验机上分别对螺钉的光杆部和螺纹部行剪切强度及刚度测试,再行扭转破坏。结果:直径为4mm、5mm、6mm的拉力骨螺钉的光杆部的剪切强度分别是526N、1034N、1459N,其螺纹部的剪切强度分别是290N、505N、931N,同一直径人骨拉刀螺钉的光杆部与螺纹部的剪切强度及刚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不同直径人骨拉力螺钉的光杆部及螺纹部的剪切强度及刚度的差异有显著性;直径为4mm、5mm、6mm的人骨扛刀螺钉的最大扭矩分别为0.64Nm、1.59Nm、2.10Nm,不同直径人骨拉力螺钉的扭矩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同一直径人骨拉力螺钉的光杆部与螺纹部力学性能的差异较大;不同直径人骨拉力螺钉的力学性能差异显著。
    4  高速投射物所致流体扰动对伤后高粘血症影响的研究
    陈蕾 王建民 陈志强 刘荫秋
    1999, 14(2):82-85.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85.
    [摘要](220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研究采用5.56mm弹丸致伤犬双后肢及结扎双后肢股动、静脉模型,观察伤后72小时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致伤瞬间血液动刀学的变化在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提示:致伤瞬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是伤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5  计算机自动测量股骨曲率变化的方法
    薛文东 戴克戎
    1999, 14(2):86-89.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89.
    [摘要](240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以一种图像几何形态的拓朴描述方法-细化方法,结合图形曲率计算等方法对股骨转折处、狭窄部位进行自动识别,客观地反映了参数位置,减少了人为误差,加快了测量进程。
    6  人体四肢正常动、静脉纵向残余应变与应力-应变关系
    颉强 黄耀添 赵黎 杨柳 李珏
    1999, 14(2):90-96.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96.
    [摘要](245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探讨人体四肢正常动、静脉的纵向残余应变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对临床修复血管损伤时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以人体正常血管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血管拉伸试验及检测血管纵向伸长率,获取四肢正常动、静脉纵向残余应变及应力-应变变化规律。结果:人体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纵向伸长率逐渐减小,静脉与之相反;四肢主要动脉与头静脉、大隐静脉纵向伸长率间大多存在明显差异(p<0.05)。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逐渐右移,静脉与之相反;相对应部位动、静脉间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明显不同(p<0.05)。结论:人体四肢主要动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走行,纵向残余应变逐渐减小,血管刚度值逐渐减小,静脉与之相反.提示临床修复四肢不同部位动、静脉伤时,应考虑其相应血管的力学特性影响。
    7  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各种内固定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王国喜 吴乃庆 王静成
    1999, 14(2):97-101.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101.
    [摘要](230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根据生物力学原理.通过选用18具新鲜湿润固定骨盆标本,建立不同内固定骨盆实验力学模型,运用应变、位移电测技术测定与比较了五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在力学指标上的优劣。结果表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冗棒和T形钢板内固定,在强度、刚度与稳定性方面比其余内固定方法更具有优势,两者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一系列实验结果,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8  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后局部骨量、骨结构和骨强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朱振安 戴克戎 裘世静 陈永强
    1999, 14(2):102-107.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107.
    [摘要](209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了解坚硬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后局部骨量、骨结构和骨强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兔72只。8只正常对照。64只在左胫骨作不锈钢板固定,其中40只于术后2月取钢板,然后在取钢板当时及取钢板后1、2、3和4个月分别有8只动物处死。另有24只动物不取钢板,至内固定后3、4和6月分期处死。取材作光镜、定量组织学分析、偏光显微镜及力学测试等观察。结果:坚硬接骨板固定可诱发局部骨质疏松,表现为固定骨段骨量下降、骨结构(胶原纤维定向排列)紊乱,导致骨强度下降。接骨板取出后,局部骨质疏松可逐步逆转,但骨量恢复较快,而骨结构恢复较迟,后者又可导致骨强度恢复延迟。结论:除骨量丧失外,骨结构紊乱是坚硬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后骨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9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末端游离缺失的支持组织应力分析研究
    张富强 杨宠莹 薛淼 熊焕国
    1999, 14(2):108-111.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111.
    [摘要](228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作者采用有限元法对套筒冠、近中合支托、远中合支托固位体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末端游离缺损后支持组织应力分布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套筒冠固位体义齿比其它两种因位体义齿在受力时,基牙及基托下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均匀,不会对口腔软硬组织产生创伤。因此牙列末端游离缺损采用该方法能取得较好修复效果。
    10  多用途脊柱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肖乃方 王以进 许立
    1999, 14(2):112-117.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117.
    [摘要](2387)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目的:提高脊柱内固定的复位内固定效果,使其更符合脊柱生物刀学原理。方法:采用新鲜固定人尸脊柱标本7具,对标本造成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然后用本研制的多用途脊柱内固定器械加以固定,测定标本在4种不同生理工况下腰椎的应力(应变),位移,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变化。结果:腰椎的压缩、弯曲、扭转强度、刚度、总体稳定性、防跳杆、极限强度均比对照组(Dick内固定,Steffee内固定)强,均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多用途脊柱内固定器械作脊柱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11  密质骨的滑动界面细观力学模型
    刚芹果 张丽萍
    1999, 14(2):118-121.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121.
    [摘要](23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将粘合线作为骨单元和间板之间的粘弹性界面,建立了密质骨的细观力学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在沿骨的轴线方向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响应和某些密质骨的宏观等效模量。还发现骨单元和间板的泊松比之差对密质骨的等效模量和内部横向应力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12  人体椎间盘活动模型分析
    邢志栋 魏效荣 曹建荣
    1999, 14(2):122-125.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125.
    [摘要](2468)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椎间盘活动的机理,指出椎间盘运动类似于滚珠双四面支架内运动,讨论了其运动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并分析了外力方向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响。
    13  腰骶椎前路螺旋融合笼(AFC)放置方式的生物力学选择
    马兆龙 许立 杨惠林 杨同其 唐天驷 王以进
    1999, 14(2):126-129. DOI: 10.3871/j.1004-7220.1999.2.129.
    [摘要](224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筛选出生物力学性能较好且临床应用简便的FC放置方式.方法:使用5具同期生长新鲜牛椎骨制成运动节段标本,比较了四种FC放置方式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前三种FC放置方式在各种工况下的刚度、柔度相似,稳定性高于第四种方式.前两种方式被用于临床治疗14例下腰痛患者,初步结果满意.结论:FC的放置位置、数量不是其稳定脊柱节段作用的最直接因素;FC的直径将直接影响其稳定效果;若选用适当的FC直径和长度,则经LSSI前路正中放置1枚FC及经L4.5前路左前外斜向放置1枚FC的方式是有效而简便的方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