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1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聚醚醚酮、聚砜及聚酯的复合材料在模拟生理环境中的力学性能研究
    石志才 侯铁胜 李家顺 贾连顺 戈俊国
    1998, 13(4):193-199.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199.
    [摘要](21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研究碳纤维增强的聚醋、聚砜和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在生理环境中的力学性能降解特性。方法:将试样分别浸泡于37℃、65℃和95℃生理盐水中,并在0~256天的时间段内分别测量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干燥试样作为对照。计算材料强度和模量降解的百分比。结果:在给定时间和温度的条件下,CFR/PEEK在生理盐水环境中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无明显改变。而CFR/PE和CFR/PSF则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明显降低。其降低值与时间和温度均相关。结论:CFR/PEEK在生理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而CFR/PE和CFR/PSF在应用于体内时则必须考虑材料的力学降解特性。
    2  人体踝关节跖屈时光弹性应力实验分析
    杨传铎 秦淑珍 陈兴华 李海 李润 庄慧敏
    1998, 13(4):200-203.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03.
    [摘要](208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该实验是采用光弹性应力分析法,分析踝关节在不同跖屈位置时,胫骨-距骨负重区的位置,大小以及胫距关节接触应力的分布状况。实验结果表明,踝关节在跖屈7°时,接触应力分布面积最大,压应力最小,且分布均匀;在跖屈大于19°时,接触应力分布面积开始减少,压应力增大;在跖屈大于43°时,接触应力分布面积明显减少,压应力明显增大、从中揭示,从应力观点看,踝关节在跖屈0°~19°时,为最佳负重角度范围;跖屈大于43°时,踝关节应力集中,易发生疲劳性损伤。
    3  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人的动态足底压力测定初步分析
    张伟 黄耀添 王军 傅炳峨
    1998, 13(4):204-207.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07.
    [摘要](216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分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应用自行研制的足底压力分布视频图像测试系统,采用自身配对比较的方法,对7名单侧先天性髋脱位病人的双侧肢体进行步态周期中站立相的动态足底压力测定。结果表明:患肢在站立相时间、足底平均压力及压力时间积分等参数均与健肢有显著的差异(P<0.05),这些差异与患肢髋脱位的病理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患肢因其髋关节脱位、肢体短缩、臀中肌功能不全对健肢的一种代偿形式,也是病理状念下,健患两侧肢体建立起来的一种平衡。通过足底压力的测试分析能加深了解先天性髋脱位的变化规律。比较术前、术后动态足底压力各个参数的变化,可作为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和评定手术效果的一项定量的参考指标。
    4  髌骨矢状面截骨术对髌骨倾斜病理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影响
    亓建洪 黄煌渊 李鸿儒 陈世益
    1998, 13(4):208-214.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14.
    [摘要](262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目的:研究髌骨矢状面截骨术对髌骨倾斜病理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手术方法将七具新鲜人尸体膝关节标本的髌骨外侧支持带紧缩,造成髌骨过度外侧倾斜,然后进行四个不同截骨角的髌骨矢状面截骨术。股四头肌腱加载200N。分别于正常状态、髌骨倾斜、截骨5°、10°、15°、20°六种工况下,应用压敏片测量髌股关节接触压力与面积。摄屈膝45°Merchant髌骨轴位片,测量髌骨倾斜角,了解髌骨倾斜程度。结果与结论:髌骨倾斜后,髌骨内侧接触面积与压力均减少,外例接触面积与压力均增加,屈膝30°时最显著。截骨10°以上,明显改善了髌骨倾斜的应力分布,其中截骨15°改善较为理想。本实验结果为临床上髌骨矢状面截骨术中截骨角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5  不稳定骨盆骨折发病机制的生物力学研究
    王国喜 吴乃庆
    1998, 13(4):215-221.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21.
    [摘要](235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及其发病机制,运用生物力学实验技术进行了探讨,实验标本取自脑外伤死亡的新鲜湿润固定正常人骨盆6具。模拟正常人站立位、侧方压缩位、后前方压缩位遭到暴力导致骨盆不稳定骨折,用应变电测法得到骨盆各部位的主应力、主方向,以及骨盆极限破坏载荷曲线和丧失稳定性的形态特征,从而了解骨盆不稳定骨折的类型与生物力学发病机制,为临床手术与内固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6  内外固定组合装置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张树桧 李广恒 任文杰
    1998, 13(4):222-226. DOI: 10.3871/j.1004-7220.1998.04.226.
    [摘要](2597)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目的:作者根据生物力学原理研制出一种新型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组合固定器械,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职7具尸体髋关节标本,模拟股骨颈骨折然后采用组合装置固定,对照组采用单纯加压螺纹钉固定,对比两组固定的生物力学强度和刚度。结果:实验组在应力-应变,位移,刚度,抗扭强度和承载能力5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组合装置固定优于单纯螺纹钉内固定。
    7  波形钢板固定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赵建宁 陆维举 周利武 曾晓峰 王以进 李永丰
    1998, 13(4):227-232.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32.
    [摘要](214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采用7具人尸股骨标本骨折后采用波形钢板和普通钢板加以固定,对照比较了两种不同固定方式下轴向压缩、三点弯曲、扭转试验下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波形钢板的强度比普通钢板的强度大32%,刚度高33%,两者是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试验证明:波形钢板固定的应力遮挡率小于普通钢板32.5%,有利于骨重建应力环境的改善,能加速食痂生长。两种钢板本身的强度和刚度也显示了前者优于后者。证明采用波形钢板是符合生物力学原则的,临床应用波形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20例,经5~16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4.7%。表明波形钢板是治疗股骨干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8  应力刺激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
    饶根云 陈一鸣 谢乐屏 陈大勇 钱世云
    1998, 13(4):233-237.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37.
    [摘要](217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研究选取30例骨质疏松症骨折股骨粗隆(间)患者,技术后是否有效地给予骨折部应力刺激随机分成两组,职活检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骨折两周左右,观察结果基本相同,但在骨痂塑形改造期,有效应力刺激组骨折部骨吸收陷窝内胶原纤维形成良好,互相平行,呈束状排列,与骨小梁长轴方向一致。而在无有效应力刺激组,骨折部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显得异常活跃,骨改建滞留于骨吸收向骨形成转换期,骨小梁变细,穿孔、离断,骨吸收陷窝底部光滑,很少有胶原纤维形成。研究提示,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治疗,不但要求很好的复位,坚强固定;而且在骨折塑形改造期,更应该给予有效的应力刺激,才能使骨质疏松骨折得以正常愈合。
    9  骨科生物降解可吸收内固定物力学特性及固定效应
    刘建国
    1998, 13(4):238-242.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42.
    [摘要](228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正>从理论上讲,生物降解材料是目前最理想的骨科内固定材料。自SchmitfDPolistin刨1969)首先将PGA用于动物的实验性骨折固定材料以来,近30年始终吸引着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用于临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力学性质及强度衰减就是局限其发展和广泛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质,调控其强度衰减,是各国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骨科常用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固定力学效应作一综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一、生物降解材料的理论力学研究概况关于骨科常用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的研究表明,第一代的内置物材料强度不够,且加工后较脆,很难做成复杂形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改良L形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与临床应用
    李强一 邵建康 张秋琴
    1998, 13(4):243-247.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47.
    [摘要](274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作者自1994年始采用自行设计L形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平均随访25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时间6~13周,平均8.9周,伤肢功能在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髋内翻现象。为论证改良L形钢板的优点,本文采用8具新鲜尸股骨沿着它的外侧、内侧骨皮质粘贴6个应变片,观察股骨近端应变和位移分布,以检验改良L形钢板固定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在实验前后将股骨粗隆造成二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利用实验结果给制成应变和位移图,并与鹅头打固定组相比较。在载荷加至1800N时比较两种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治疗不稳定粗隆间骨折中,L形钢板比鹅头钉更具有生物力学的优势。
    11  脊柱的力学模型及应用
    魏效荣 祝海龙 魏涛
    1998, 13(4):248-282.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82.
    [摘要](2221)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本文在脊柱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基础上,通过对脊柱各子结构的合理的抽象和简化,建立了脊柱直立稳定性的力学模型,详细讨论了脊柱的直立稳定性及各子结构的作用,并给出了其数学表达,通过实际的计算,表明了模型的合理性.接着,从该模型出发,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了造成椎间盘突出后难以复位的原因,及传统疗法的问题所在。最后,指出要有效地使椎间盘复位,必须使痉挛的肌肉恢复正常.
    12  股骨颈骨折多针固定稳定性的力学分析
    李书岐 边彦君 顾志华
    1998, 13(4):253-257. DOI: 10.3871/j.1004-7220.1998.4.257.
    [摘要](228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研究应用股骨颈骨折多针固定的模型,对影响其稳定性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复位后能维持骨折端稳定性的极限荷载和许用荷载,阐明了多封固定的力学原理.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