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11(4):193-198.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198.
摘要:本文研制了基于双平面立体测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脊柱三维运动的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确定椎体的空间位置和节段间的线位移和角位移。颈椎双侧小关节切除可导致颈椎不稳定,需植骨融合或内固定。本文对Halifax椎板夹和棘突钢丝固定进行了生物力学评价,作为恢复稳定性的一个指标,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固定形式提供依据。在9具新鲜成人颈椎标本(C3-T1)上、对双侧75%小关节切除后失稳的C4-5节段,安放了Halifax椎板夹和棘突钢丝固定,通过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它们重建颈椎稳定性的即刻效果。本文研究表明:(1)Halifax椎板夹能够在前屈、后伸和侧弯运动方向上加强节段的稳定性,恢复节段的轴向旋转运动的稳定性;(2)棘突钢丝固定在前屈运动方向上可加强节段的稳定性,可恢复节段在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的稳定性;(3)棘突钢丝固定后节段的前屈、后伸和侧弯运动范围均大于Halifax椎板夹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尤其是在限制前屈运动时,Halifax椎板夹的固定作用更为明显,但两者限制颈椎轴向旋转运动的能力相近。
1996, 11(4):203-207.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07.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虚拟环境技术的概念、特点,并对其关键技术一图形生成、立体显示等技术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其次文章给出了虚拟环境在医学等领域的几种应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一个基于微机平台的医学虚拟环境生成及播放系统的具体实现。
1996, 11(4):212-215.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15.
摘要:本文介绍了三维测力台系统对正常人步态的一些测试结果及参数分析,例如足底压力、平面力的矢量、回归曲线及功率谱分析等。
1996, 11(4):216-218.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18.
摘要:本文基于股骨头与髋臼配合作用面为半球面的前提,提出一种根据股骨头横截面CT片轮廓确定股骨头几何中心的轴向位置,进而确定股骨头空间几何中心坐标及股骨头直径的方法。
1996, 11(4):219-223.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23.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人体湿润新鲜尸体腰椎体椎间盘的粘弹性性质。实验在不同应变率下测定它的变形规律,以及椎间盘的蠕变、松弛特性,加载与卸载的变化。
1996, 11(4):228-231.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31.
摘要: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Doppler-Flow-Image,CDFI),对我国古老的传统医学推拿(法)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法应以120次/分钟的频率,7公斤中等力度,每次时间5分钟最为适宜。CDFI方法简便,无创,可动态观察并获得各种情况下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变化参数,对研究传统医学治病机理提了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
1996, 11(4):232-236.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36.
摘要:本文应用刚体三维运动测量分析方法[1],在实验模拟枕颈部寰椎爆裂骨折的病例下,对其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阐明了寰椎爆裂骨折对枕颈部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特性,为确定枕颈部的稳定性提供了相应的生物力学评价和理论依据。
1996, 11(4):237-243.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43.
摘要:本文研究存在外围低粘度层时食管蠕动输运的流动特性,给出某一给定粘度函数时,各力学参量(如流量,壁面摩擦力以及压差等)随外围低粘度层粘度的变化情况,讨论了粘度函数、管壁蠕动参数对蠕动输运的影响。
赵红军 , 韩晓光 , 许竞斌 , 郭光林 , 李殿宁 , 谈志高
1996, 11(4):244-248.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48.
摘要:作者自1991年4月至1995年2月共治疗股骨干应力骨折8例,胫骨干应力骨折96例。经临床观察研究,并从解剖和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了骨折发生的机理。认为下肢应力骨折是由于骨本身的结构不能适应训练时应力的变化所致。当骨结构的破坏超过了骨的塑形能力时,便导致应力骨折。由于解剖上的因素,股骨中下段和胫骨内侧中段在运动时是受力的薄弱点,是骨折的好发部位。预防的办法是安排训练计划时,应考虑到骨的塑形能力,而不是仅考虑肌肉的适应程度。以8周一个层次进行,跑步训练初期以慢跑为主,可减少股骨的倾斜度,减轻股骨中下段弯矩和剪应力的影响。
王友 , 戴克戎 , 侯筏魁 , 裘世静 , 史定伟 , 张蒲 , 唐坚
1996, 11(4):249-254.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54.
摘要:本研究应用单次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了两种不同刚度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皮质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状况。结果显示:1.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明显增加,但以骨吸收为主要代谢活动。2.增加的骨改建活动或起源于骨内膜面,或起源与骨外膜面,二者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向。骨内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可沿横向血管表面进入皮质骨,最后出现于皮质骨中央哈氏管表面。而骨外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则由接骨板两侧沿皮质骨表层向接骨板中央延伸。3.高刚度接骨板固定后,骨改建活动增加以骨内膜面来源为主,为此皮质骨内骨吸收腔形成也较多。相反,低刚度接骨板内固定后,骨外膜面的骨改建活动较活跃,吸收腔多位于皮质骨外表层,皮质骨中央骨改建活动增加和骨质疏松形成均相对缓慢。
1996, 11(4):255-257. DOI: 10.3871/j.1004-7220.1996.4.257.
摘要:作者采用HMOO-1型骨内压测量仪对犬、猪各三具新鲜标本测量了不同角度,不同牵引力下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为颈稚前屈位牵伸归挤手法治疗动力型颈椎管狭窄症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实验结果显示:随前屈角度及牵引力的大小的不同,椎间盘负压值的变化有各自的规律性。证明该手法使脊髓和神经根在减压的姿位下软组织获得较充分的松解,矫正滑移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