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11(2):65-70.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70. CSTR:
摘要:以人体完整腰椎作为实验标本,设计和应用平行光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获得各向运动时腰椎后部结构特定点的三维运动参数。通过载荷-位移曲线分析,发现腰椎后部结构重要部位的立体运动规律。右旋时右侧腰4下关节突的相对运动是后移0.6mm;上移1.0mm和右移3.0mm,扩大了腰5神经根管的容积。前屈时,无论那一个腰椎节段,均发生向前、上方的运动,侧向移位较。老年腰椎标本不同节段的主运动轴在X和Z轴不规律更换,加载过程中位移量变化较中青年标本大,这与标本的退变和稳定性变化有关。
1996, 11(2):71-77.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77. CSTR:
摘要:本文对中医推拿颈椎间歇性拔伸手法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该手法对颈椎产生的应力分布符合临床对力学的要求。对椎基底动脉缺血型(VBI)颈椎病施行该手法,即时TCD检查提示血流参数等有显著性改善,说明间歇性拔伸手法对VBI有很好的疗效。
1996, 11(2):78-82.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82. CSTR:
摘要:本文通过成年大耳白兔6周的大强度跑跳运动,对胫骨全骨进行三点抗弯和扭转试验,发现大强度运动可明显提高胫骨的抗弯和抗扭强度,胫骨的截面内外长短径、轴惯性矩、抗弯和抗扭截面模量明显加大,使截面更加合理。
1996, 11(2):83-86.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86. CSTR:
摘要:用Instron试验机对新鲜人股骨密质骨试样进行了一维拉伸实验研究,利用实验结果对由平行粘弹性杆系统建立的密质骨损伤本构模型待定参数进行拟合,获得了较高的相关系数(R≥0.90)和较好的显著性水平(α≤0.01)。此外,对拉伸试样破坏断面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和分析。实验发现,在准静态加载情形下,微裂纹沿着粘合线扩展,骨单位被从骨组织中拔出,并呈粘性特征。
1996, 11(2):87-91.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91. CSTR:
摘要:本文把小波变换应用于颈动脉波(CAP)的特征提取,为检测CAP上升支起点(U)和降支重搏波切迹(DN)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文中讨论了利用小波变换的极值点和零交叉,点检测信号的奇异点的原理,并给出了适当利用平滑信号在拐点处的斜率帮助检测u点的方法。分析表明,即使在严重基线漂移和强噪声干扰下,这一方法也能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1996, 11(2):92-96.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96. CSTR:
摘要:本文报道了兔动脉硬化时,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CVHP)的变化。动脉硬化组(AS组)颈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和脑血管零压顺应性(CO)显著降低(P<0.05~0.01),脑血管外周阻力(R)及脑血管特性阻抗(Zc)显著升高(P<0.05及0.001)。颈动脉病变程度与Qmean、Vmean和CO有显著负相关(P<005),与R和Zc有显著正相关(P<005及0.01)。Qmean与Vmean、Vmax和CO有显著正相关
1996, 11(2):97-102.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102. CSTR:
摘要:高度远小于横向和纵向几何尺寸的平行平板流动腔,是当前用以体外研究细胞力学行为,特别是细胞粘附特性的主要工具之一。本文从目前常用的平行平板流动腔内流体定常流动时的切应力表达式出发,指出该切应力表达式仅适用于小雷诺数条件,由此确定平行平板流动腔几何尺寸的合理选择;通过对小孔入流和出流的平行平板流动腔流场的分析,指出该切应力表达式只在远离孔口边界一定距离,即达到均匀流动后成立。文章最后给出小孔入流和出流时流动腔底的切应力分布情况,为合理使用流动腔以及分析细胞力学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1996, 11(2):103-106.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106. CSTR:
摘要:本文提出“股骨设计基轴线”的概念。给出了根据股骨各CT截面的内轮廓形心在过CT轴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内的拟合直线确定股骨设计基轴线的方法。为基于CT片的人工髋关节的CAD建立了一个实用的几何设计基准。
1996, 11(2):107-111.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111. CSTR:
摘要:射击运动技术是衡量运动员水平的关键,它对运动员姿态控制的稳定性有相当高的要求。本文以步枪立姿运动为例,分析其姿态控制的力学特征,运用运动稳定性原理,求得人体上躯干最佳姿态控制角,并论证了人体躯干长度,前臂长度对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将理论结果与对一些国内外著名运动员实测参数比较分析,证明了理论结论与实际基本相符。
1996, 11(2):117-119.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119. CSTR:
摘要:本文从成像的清晰度,像的大小以及眼的视力三方面出发,在理想光组组合的理论基础上,对古氏模型眼,研究了人工晶体移植问题中物理等效性问题,并得出二条等效性原理。这些结论,对人工晶体的生产以及植入手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1996, 11(2):120-124.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124. CSTR:
摘要:骨小梁的生物力学特性胡侦明综述戴克戎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椎体、股骨近端和桡骨远端骨小梁结构区是与年龄增长有关骨折的好发部位,特别是在绝经期和绝经后的妇女。根据九十年代初的统计,美国每年有近50万人发生椎体骨折,…
1996, 11(2):125-128.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128. CSTR:
摘要: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力学机制与功能重建邵建康综述王以进审校(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室)自从1917年HerGroves首先报导修复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以来,许多学者相继从生物力学、组织学以及替代…
1996, 11(2):129-129. DOI: 10.3871/j.1004-7220.1996.2.129. CSTR:
摘要:试议中医针灸学中的力学现象王永宝(华东政法学院卫生科)在生物力学这门现代学科明确建立之前,中医不自觉地运用力学原理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就记载了下颌关节复位方法、清代对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正骨器》固定方法。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