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10(3):129-129.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29. CSTR:
摘要:台湾生物力学之发展周有礼(成功大学医学工程研究所)1965年,旅美学人冯元祯教授首先将血液循环生物力学向台湾学者作了介绍,这可能是台湾最早接触到的生物力学科技,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学者的研究热潮。在临床医学方面,台湾大学骨科教授韩毅雄医师于1973…
1995, 10(3):130-137.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37. CSTR:
摘要:本研究之目的在于利用动态分析系统对下肢关节病变的病人,进行步态分析,以其分析之结果供临床评估及治疗之参考。实验之对象为6例前十字韧带手术后的病人,以及4例曾做人工膝关节置换(Porus—CoatedKneeArthroplasty及TotalCondylarKneeArthroplasty)的病人。实验方法先将动态分析用的摄影机,配合测力板及足底接触器,同步收集每位病人所得之数据,透过IBMPC的程式,计算出膝关节角度参数、地面反作用力参数、压力中心分布情况等。然后,将这些数据加以研判及评估。实验结果发现:(1)经过前十字韧带手术后的病人,其膝关节在单脚站立初期时,不象正常人一样地产生双锁现象(DoubleLock),但随着步行数的增加或使用人工韧带时期的增长,其双锁现象会稍有改善。(2)接受前十字韧带重建、的病人与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病人之间,甚至同一病人的重建关节与正常关节之间,其动态分析结果连同地面反作用力并无明显的差别。
1995, 10(3):138-142.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42. CSTR:
摘要:屈肌腱缝合之困难在于缝合之抗拉力太弱则容易拉断,为了避免拉断而过度限制病人活动又将导致粘连。因此寻求强有力之缝合法是屈肌腱缝合成功的因素之一。屈肌腱的手术缝合方法众多,本研究中测试四种基本之单边断端缝合法及由基本缝合法衍生出来的八种双端缝合法。虽各种方法之间略有差异,但以断端间跨越缝线数目之多寡对拉力之影响最为显著。二条跨越缝线之平均拉为1.75kg,四条跨越缝线为3.09kg,六条跨越缝线为4.54kg。选用缝合法时需考虑跨越缝线之数目及缝合操作之可行性。
1995, 10(3):143-149.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49. CSTR:
摘要:本研究之目的在于利用VICON动态分析系统对将脚趾移植至拇指的术后病人,进行步态分析,以供临床评估及治疗参考。实验对象为3例大脚趾转移手术后的病人,以及3例第二脚趾转移手术后的病人。实验方法是将VICON系统配合测力板及足底接触器,同步收集每位病人之数据,透过IBMPC的程式,计算出步态周期形态及地面反作用力参数,然后对这些数据加以研判及评估。实验结果发现:(1)在大脚趾转移病例,供趾脚之第一足跖骨着地期增加,垂直反力及内、外侧剪力减少。(2)在第二脚趾转移病例中,虽然供趾脚的跖趾着地期大于正常范围约30%,但是地面反应力与正常脚并无明显差别。
1995, 10(3):150-156.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56. CSTR:
摘要:为了比较微型内固定器和微型外固定器的机械强度,本实验以材质均匀的枫木空管模拟手部小骨,植入(1)Aesculap微型外固定器(2)微型A-O接骨板(3)交叉钢针及(4)自制骨水泥外固定器。并设计(1)横截断面(2)断面留2mm间隙及(3)45°斜切来模拟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及螺旋型骨折。在INSTRON材料试验机分别做张力、扭力及弯曲负荷测试。实验资料经统计之变异数分析(ANOVA)及成对资料分析(Tukeypairwisecomparison),发现在不同的骨折断面中,张力刚度均以微型接骨板最好(P<0.001)。侧弯刚度以置放在背面的微型接骨板最好。在稳定和不稳定骨折时,扭力刚度以Aesculap的微型外固定器最好(P<0.01),但在45°斜切断面时,扭力刚度以微型接骨板最好(P<0.001)。在稳定性骨折时,微型接骨板(背面或侧面)与微型外固定器的前弯刚度较好,但没有明显差异。在不稳定性骨折和45°斜切时,前弯刚度以侧面骨板和微型外固定器较好。除了扭力刚度以外,Aesculap微型外固定器和自制骨水泥外固定器并无明显差异。而如预期的,交叉钢针的机械强度是最弱的(P<0.01...更多)。
1995, 10(3):157-166.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66. CSTR:
摘要:本研究针对腰椎活动能力评估方法进行探讨,重点在于1.比较侵入与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之评估方法2.建立、验证与应用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评估模式,以利临床评估下背功能。第一阶段为了比较侵入与非侵入式衡量腰椎活动能力之差异,共收集24位志愿者参与实验,在矢状面于直立、最大弯曲与最大伸展姿势下,利用X光(侵入式)与动作分析系统(非侵入式)测量受试者背部皮表标记之座标值。经比较发现侵入与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之评估结果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脊椎骨L1到S1长度差、L4部位脂肪厚度等体位测量因子有关,因此建议透过适当的评估转换模式以减少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之衡量误差,提高其临床实用价值。本研究的第二阶段是考虑背部表皮与体内腰椎位置测量结果之非线性差异,建立数学转换模式。模式之建立系利用15位受试者X光片标记座标值,以非线性回归方式建立评估转换模式,再以7位受测者之X光片为资料与22位受试者之动作分析资料,分别验证并应用评估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转换模式无论在回归的判定系数、腰椎体绝对位置、腰椎角度、活动能力及腰椎活动贡献度的预测误差等均有理想的评估能力。
1995, 10(3):167-172.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72. CSTR:
摘要:评估螺旋钉设计优劣的简便方法之一为拔出试验。虽然比较用之海绵质骨试件可取自相同部位,自同一方向植入螺旋钉,并具有相同基准。然而因各处海绵质骨骼结构不尽相同,至今尚未有人探讨如使用不同之海绵质骨结构,例如近似等向性之杆状结构,或是板与杆组合之有强列方向排列者,对于螺旋钉拔出之最大力量有多大影响?采用牛股骨远端部位及牛颈椎C2~C6作为不同结构特性之试体。并各由两相互垂直之方向旋入螺旋钉,来做拔出试验。最后并建立一三维有限元素模型,用以研究螺纹周围之变形模式及其预测拔出最大力量的准确性。模型分析中以应变能密度准则作为破坏之参考标准。
1995, 10(3):173-182.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82. CSTR:
摘要:为了解自体承重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本研究以连续性X光数位化系统拍摄及分析十二位正常人的膝关节,将其分成有自体承重及无自体承重两组来探讨,分析比较的参数包含膝关节弯曲角度,股四头肌的力臂,髌骨肌腱受力与股四头肌力的比值及髌股骨关节受力与髌骨肌腱受力的比值。研究结果显示,自体承重的确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有所影响,所以本研究建议,膝关节生物力学的研究应考虑自体承重的因素。
1995, 10(3):183-188.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188. CSTR:
摘要:利用纽西兰兔作体内实验,来分析手术后石膏固定,笼内活动,连续被动性活动三种不同的复健方法对肌腱-骨骼间界面愈合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术后第15天愈合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笼内活动组为0.875kg,石膏固定组为2.014kg,是笼内活动组的231.52%,而连续被动性活动组为2.638kg,是笼内活动组的261.35%。石膏固定组虽有很高的张力,但关节内粘连也较多。
1995, 10(3):189-201. DOI: 10.3871/j.1004-7220.1995.3.201. CSTR:
摘要:游离骨膜已被用于全层骨软骨缺损的修补,但新生软骨之早期退化使此方法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本实验乃利用转换成长激素之软骨生成效用,比较短时与游离骨膜体外培养或直接行关节腔内注射两种方法,以评估其软骨生成及提高全层骨软骨缺损修补的作用。64只白兔分成5组:无骨膜移植缺损组、骨膜移植缺损组、激素短时培养骨膜移植缺损组、100ng激素关节腔内注射骨膜移植缺损组和200ng激素关节腔内注射骨膜移植缺损组。手术后2至12周取下标本,脱钙后行SafraninO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无骨膜移植缺损组未见软骨组织修补。骨膜移植缺损组,於术后4周达最大之透明软骨生成,但此透明软骨持续变薄。激素短时培养组,可加速软骨之生成,但亦加速新生软骨之退化。激素关节腔内注射组并未提高软骨修补品质,反而形成骨赘。